1)第59章 论生物在地质上的演化 (5)_物种起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倘若观察一下一些现存的动物群和植物群,我们就更能清楚地了解这种困难。欧洲的生物最近几年以极大的数量扩展到新西兰,而且掠夺了那里很多土生土长动植物之前的位置,因此我们应当相信,倘若把大不列颠的全部动物和植物运到新西兰去,大量英国的动植物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许能彻底地适应那里,并且会消除掉大量土著的类型。同时,以前基本上没有任何南半球的生物曾在欧洲的哪个地方变成野生的,按照这一情况,倘若把新西兰的所有生物都运到大不列颠去,我们非常怀疑它们中间能否有大量的数目可以占据现在被英国生物掠夺去的地盘。根据这种看法,大不列颠的生物的等级要远高于新西兰的生物。但是经验最丰富的博物学家,依据对两地物种的考察,并未预见到此种结果。

  阿加西斯以及别的众多能力很强的鉴定者都坚定地认为,古代动物与同纲的近代动物的胚胎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并且灭绝类型在地质上的演替和现存类型的胚胎发育是基本上平行的,此种看法与我们的学说相当吻合。在下面的一章里我应该阐述成体和胚胎的不同是因为变异在一个不怎么早的时期产生、而在一定年龄获得继承的原由。这种过程,让胚胎基本上维持不变,并且让成体在接续的世代中继续不停地增添变异。所以胚胎似乎是被自然界保存下来的一张图画,它记录着物种以前没有发生过很大变化时的形态。此观点或许是对的,但或许始终无法得到证实。比如,最老的既知哺乳类、爬行类和鱼类都严明地属于其本纲,尽管它们之中某些老类型相互之间的差别比现在同群的代表成员相互之间的差别小一点,然而想找到拥有脊椎动物共同胚胎性状的动物,如果不等到在寒武纪地层的最下层找到含丰富化石的岩床以后,或许是不可能的--但找到这种地层的概率是相当小的。

  第三纪末期同一区域内相同模式的演替

  克利夫特先生很多年前曾表明,从澳洲洞穴内发现的化石哺乳动物和该洲现存有袋类是紧密相似的。在南美洲拉普拉塔的一些地方找到的类似犰狳甲片的特大甲片中,一样的关系也相当明显,就连普通人也能看出来。欧文教授曾用最动人的形式表明,掩埋在拉普拉塔的大量化石哺乳动物,大部分与南美洲的模式有关联。在伦德和克劳森从巴西洞穴中搜集到的大量化石骨中,能更加清楚地见到此种关联,这类情况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在1839年和1845年,我曾坚定地主张“模式演替的规律”和“相同陆地上死者和生者的奇异关系”。后来欧文教授把此种理念推广到“旧世界”的哺乳动物那里去。在此作者复制的新西兰已灭

  请收藏:https://m.zhuish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