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十六章 阴谋论_重生东汉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京城,河南尹、国舅爷,何进府邸,书房。

  郭斌道:“斌与太平道张梁等人有过交流,当时便觉得他们有谋逆不轨之心,却原来是要在京师举事不成?京师洛阳,天子脚下,首善之地,岂容宵小猖獗?”

  曹操道:“如今天下大旱,流民遍地,仅京中便有十万流民,天下十三州,流民怕不下百万。若太平道当真有谋逆之心,裹挟流民便是最为便利之手段。不过,所谓兵在精而不在多,如此杂兵,只需一支精锐之师,覆手可灭。只是,目前大汉之患,在朝廷之内,而非朝廷之外。宦官阉党一日不除,则国无宁日。”

  郭斌不得不佩服曹操的政治眼光。他郭某人之所以知道太平道在流民中发展教众,又裹挟流民,攻陷州县,那是因为他是穿越人士。许多这个时代的所谓“秘辛”,在郭斌眼中都是常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在二十一世纪,你只需要付出一点电费和网费,便可以在互联网上查到想要的信息。

  然而,生长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没有对地球大势的认识,亦没有后世的一系列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知识作为思考的基座。他们只能依靠阅读书籍,道听途说,亲身体验等极为有限的手段来了解这个世界。他们心目中的世界与郭斌心目中的世界不同,依靠社会经验形成的世界观,是由一个个片段构成的,是散碎的世界。

  就拿地图来说,在郭斌的心中,阳翟县是处于京师洛阳的东南方,处于颍川郡的西北角,因此,他会将阳翟县的坐标嵌入到自己大脑中的地图上,再有其他的地方的话,也会以相同的方式嵌入相应的地点。

  而在依靠社会经验认识世界的人眼中,阳翟在京师洛阳的什么方位,或许大致是可以估计到的。从阳翟到洛阳的路,凭着他们的经验,是要往东走,到了长社,在折而西北,走上五天五夜便能到达。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一个个节点,一条条线。

  也就是说,郭斌所记忆的是地图,而这个时代的一般人记得却是路。不同点在于,依靠记路的人,极为依赖参照物。从阳翟进京的路上,若找不见了长社,便会越行越远。而郭斌则可以依照心中的地图,计算出洛阳的相对位置,在失去最后的手段后,他都可以看着指南针,往西北方向走,翻过大山,便能抵达洛阳。

  最简单的例子,现在许多五十多岁,并未出过远门的人,他们出门要记的是路而非地图。他们每次出门会努力记住沿途的风景以及标志性建筑,对于去未知的地方,内心是充满恐惧的,怕不认识路,怕走丢了。而年轻人们,即便是从未出过远门,桌子上铺一张地图,定下地点,买张火车票便能出发。年轻人们脑中先是有一张勾勒了基本线条的简

  请收藏:https://m.zhuish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