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二十七章 交州之行(三十二)_重生东汉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时候,想要保持稳定,亦是如此。后世的马具,包括了辔头、马鞍和马鞭,当然马镫也是要连在马鞍上的。其中,辔头是骑手驾驭马匹的主要工具,骑手要利用它来控制马匹前进方向,也要用它来控制战马行进的速度。马鞍的主要作用是帮助骑乘者在马背上保持平衡。而马鞭自然是用来驱策战马的。

  在木兰辞中,也有这么一段,所谓:“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两句话,讲的是花木兰从军之时,购置战马和相关配套马具的事情。从这两句话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出当时花木兰所在的时空从军是要自带战马的,还可以看出当时马具的构成。她所要购买的马具里面,除了辔头和马鞭,还有鞍鞯。鞍鞯要分开来看,所谓鞍,指的便是马鞍;鞯,指的则是垫马鞍的东西。

  在古人类驯服战马的时候,最先发明的是辔头。只要给一匹马戴上了辔头,你便可以掌控它。因为只要戴上了辔头,马儿便跑不了了。这就像牛的鼻圈一般,一勒就疼,谁还会乱跑?只是马的辔头要勒在马嘴中,而牛鼻圈要扎在鼻子上罢了。

  而另外一个马鞍的发展历史,则要复杂得多了。

  最早的时候,人们是骑在没有马鞍的光溜溜的马背上的。后来,或者是觉得私密部位耷拉在马背上,殊不甚文雅,又或者是为了增加骑乘的舒适感,便在马背上放上了一个垫子。毕竟马背上便是马的脊骨,骑的时间长了,也硌得慌嘛。最早的马鞍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外以皮革制成,内中填充以羊毛。这种马鞍,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鞍马俑的马鞍极为相似。

  这种马鞍提高了骑乘的舒适性,减轻了人在骑乘时对马匹的直接摩擦,有利于人对马匹的控制。若是不理解,则大可以做个试验。便将女友扛在脖子上以所谓骑大马的姿势走两步,然后再试试于脖子上垫一个抱枕后再骑大马,无论是骑乘者还是胯下的“马儿”,舒适度都有极大的提升。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牲畜呢?若是长时间骑在马儿的裸背上,那马儿能不暴躁么?

  然而,这种马鞍仍然不能阻止马儿在剧烈运动时人在马背上滑动的问题,骑手只有靠着双腿用力夹紧马腹,才能保持平衡,而这无疑增大了骑乘战马的难度。正是因为在马背上极难保持平衡,也不可能长期骑乘战马,此时骑兵的战法便不过是骑在马上射箭罢了。

  不要小瞧这骑射的本事,在没有马镫的时代,放开抓着马缰与马脖子的双手,单纯以双腿在疾驰中保持平衡,还要拿起武器攻击敌人,无疑是难度极高的战术动作。因此,这时候的骑兵多用作骚扰之用,或者是迅速骑马到达战场后再下马作战。

  孙膑便对此时骑兵的

  请收藏:https://m.zhuish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