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九十五章 中央与地方_重生东汉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于郡县的掌控能力无疑是极强的。刘邦初得天下时,以天下的土地酬赏功臣,这既是流行了近千年分封制度的传统,也是当时人们的思维惯性。毕竟秦得天下不过十四年便已覆亡,对于功臣的酬赏,上位者所能想到的只有封邦建国,而天下豪雄所能认同的,也不过是封邦建国。当初项羽灭秦之后也是分封了诸侯,而他自己也不过是个西楚霸王罢了。可见,后人脑中先入为主并根深蒂固的皇帝制度,在此时的社会精英脑中并非唯一的选择,项羽还是只想着做个如周王一般天下的共主。

  刘邦通过酬赏功臣,激发天下英杰的积极性,为了他消灭项羽的事业出人出力,可当他将项羽干掉后,却重新面临着当初项羽灭秦后所面临的选择:到底是要郡县制,还是要封邦建国?

  得到秦朝图书籍册的刘邦自然晓得郡县制的好处,也晓得封邦建国的坏处,他自然也害怕他所策封的诸侯中再出一个当初“汉王”一样的人物篡夺天下,这可如何是好?但是,天下封邦建国的现实已经形成,各个封国虽确是受刘邦策封,却也保持着其政治独立性,并拥有独立的军事力量。若是要将这些封国同时取缔,势必要天下震动,其天下共主的地位甚至会瞬间崩塌。因此,刘邦所定下的计策是徐徐图之,并在战胜项羽后,将天下最强的诸侯“齐王”韩信的军队夺了过来。至于韩信当初如何获得齐王的爵位,也有一番明争暗斗,历史上自有记载,此处便不赘述了。

  就这样,刘邦在逐渐削弱乃至取缔异姓王的同时,大肆分封同姓亲信为王,用以牵制异姓王,直到最后喊出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口号。那么,熟知封邦建国制度弊端的刘邦,为什么又要大肆分封同姓王呢?这还是要从当时天下的形式来看的。

  此时的天下形势,楚汉之争结束不久,被削去封国后的各个诸侯王的原部属散布各地,而地方政府初立,郡县制度又缺乏强有力的军事权力,因此天下尚不稳定。若是单单取缔了异姓王,那么原来各诸侯国的部属何去何从?这些人多是战国时期六国的贵族,识文断字,通晓天下大势,是难得的社会精英,刘邦夺去天下靠的也是他们的力量。异姓王被取缔后,若是任由这些需要政治地位的社会精英流落社会,无疑会成为地方上的不稳定因素,更是面临北方骑马民族巨大压力的新兴西汉王朝的人才浪费。因此,建立封国以绥靖地方,并招揽四方英才为朝廷所用,便成了刘邦最好的选择。

  在刘邦看来,这些同姓王除了自己的兄弟,就是自己的儿子、侄子,大家都是一家人。况且这些同姓王赴国的时候,大多年纪幼小,其国中的主要官员又是中央任命的,因此

  请收藏:https://m.zhuish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