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650章_我竟然能预知未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科书背后的答案一样,能省略的这个名过程都省略了,这其中的东西就需要落寒来填充了。

  最后写出来远不止五六页那么少,翻上一倍一点都不夸张。

  而且这会没有人向百里瑾那样给他把关了,百里瑾不是研究数论方向的。

  落寒刚来到学校,才正式上课一个星期,认识的教授也不多,不知道哪些可以相信,哪些是学术败类。

  前世一些知名高校将研究生压迫自杀的例子屡屡出现。

  落寒可不想自己的的心血被夺去,所以落寒还是决定自己打磨论文。

  想要过稿,落寒就必须拿出一百二十分的专注,将任何一个含糊不清,以及省略的地方都一一还原回来,让不管是学术编辑还是技术编辑都挑不出一丝毛病。

  最让落寒庆幸的是他之前有个语言包,不用操心将论文翻译成英语的事。

  不然还要去外面找翻译,花钱就不说了,主要是不知道靠不靠谱,万一给你转手卖了,哭都没地哭。

  落寒打开电脑敲下了论文题目:【关于希尔伯特第十六问代数曲线和曲面的拓扑研究】

  【摘要:关于常微分方程二次系统的极限环及分布结构,本文得到下述定理:

  设有一个三阶细焦点,并且无限远奇点是唯一的简单的奇点,则必存在另外一个粗焦点。在粗焦点外有奇数个极限环,无限远奇点为鞍点,全局结构已定。

  在上述的基础上对方程作参数的微小变化,使三阶细焦点跳出三个极限环,则得二个粗焦点,每个外面有奇数个极限环,总极限环数为偶数个,并至少为4个,全局结构已定。】

  正文落寒先空了出来,把最后的引用文献打了出来。

  【引用文献:[1]秦元勋,史松龄,蔡燧林.关于平面二次系统的极限环[J].中国科学,1981(08):929-938.

  [2]史松龄.只有两个互不相包的极限环的二次系统的具体例子[J].数学学报,1982(06):657-659.

  [3]史松龄.二次系统(E_2)出现至少四个极限环的例子[J].中国科学,1979(11):1051-1056.】

  所需要的文献只有这三篇,说来也巧。

  落寒抽中的这个第十六问,和中国人渊源很深,它的每一次进度上的前进都是由中国人完成了,而且史松龄还曾受教于华罗庚先生。

  几十年来,无数的数学爱好者和数论研究者,都对这个问题发起过挑战,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求证,然而没有一个人给出一个合适的答案。

  所有人都是无功而返,就连提出这个问题的希尔伯特本人临去世前,也没有看到它被解决。

  不过数学的魅力不正是如此么?

  引领人一代又一代的数学人前赴后继的挑战数学史上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宝贵

  请收藏:https://m.zhuish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