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十五章 中山舰事件(一)_风起1924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付出不少伤亡后,把日本军舰赶出了大沽口。因为之前为了防备奉军从海上进攻,国民军在大沽口水域布了水雷,在日军撤退后,继续加大了布雷密度。

  由于当年八国联军侵华后,逼着清王朝签了《辛丑条约》,里面就有跟大沽口有关的这么一个条款。日本趁机联合英美等,共八国在16号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逼迫北京政府拆掉大沽口的国防设施。为了逼迫北洋政府,各国的军舰也云集大沽口,一时间天津仿佛要陷入一场新的八国联军侵华之战。

  面对这种情况,北洋政府自然很是重视,不过经过商讨后,认为日本等国的最后通牒根本不符合《辛丑条约》的条款。因为《辛丑条约》只是说拆了北京到大沽口沿线的炮台,并没有所不允许在水道布雷等。

  面对这个回答,外国公使团也没有做什么回答,不过段祺瑞在私下劝国民军停止布雷,免得激化矛盾。

  这事还没结果的时候,这边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方区委,便组织各学校和群众团体在天安门集会,不过这次集会除了在冲击国务院时跟执勤的国民军发生过一点冲突便草草结束。

  在3月18号,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北京市党部,中共北方区委、北京市委,北京总工会,学生联合会等团体共5000多人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号称十万人抗议大会。

  大会结束后在李大钊的率领下,举行了游行示威活动,最后聚集在段祺瑞政府门前的广场请愿。遇到这种情况,段祺瑞也知道挺麻烦,所以干脆提前就离开了,游行队伍自然见不到段祺瑞本人。

  见不到段祺瑞的游行队伍就想闯入政府,负责守卫的军警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双方就这么发生冲突。一方没枪想抢枪,一方有枪但不想被抢,冲突中就有人开枪了,至于是不是段祺瑞下令开的枪,反正这锅他不背也得背。

  最后的结果就是死了47个人和伤亡200多人,此事一出,段祺瑞政府当即下令逮捕北京的国共两党领导人,不过后者则是趁机躲入了苏联使馆。第二天,这事就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一时间段祺瑞政府便千夫所指,面对舆论的压力,段祺瑞政府最后只能妥协。

  就在318惨案持续发酵的时候,南边的广州,让李恪担忧并专门避开的‘中山舰事件’还是发生了。

  说起中山舰事件,就不得不说到海军局内部的争端。海军局局长原来是苏联人斯米洛夫担任,他回国后,并不是由李之龙直接接任,而是欧阳琳暂时代理,当时欧阳琳也是中山舰舰长。

  不过欧阳琳的堂弟欧阳格(豫章舰舰长)却早已觊觎海军局局长一职,就利用江固、金马两舰参与走私相威胁,逼走了欧阳琳。不过欧

  请收藏:https://m.zhuish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