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85章心照不宣备战中_从长平之战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能成功吗?

  赵军可不是楚军,赵王也更不是楚王,退缩和弃守对于赵军而言根本是不可能的。

  赵军本就已经足够的彪悍了,再加上赵括的加持,一旦坚守起来,一定是无比的坚决,秦军想要在短时间之内攻破有着赵王括亲自镇守的新郑城,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一旦这样的冒险失败,极有可能造成的,便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秦师在赵军的内外夹击下败绩,然后退回楚地,赵军若是追杀而来,好不容易得到的楚地,或许也将拱手想让。

  这两个方案的后果,显然是王龁所无法接受的。

  反倒是第三个方案,看似在浪费时机,却是如今最合适王龁的中庸之法。

  虽然秦军自从长平之战之后,几乎没有在赵军的手上取得过什么好处,看似秦军似乎已经不如赵军,可若是细细论之,秦军还真没有在一对一的战斗中输给过赵军。

  长平一战,若非十余万魏军的突然到来,历史早已经给过了结果;

  而之后的洛城之战,秦军对上赵军,在轵城的攻防战中也是打得不可开交,即便秦军出于进攻的不利位置,其战损比也死死咬住着赵军。

  单从这一点来看就知道,秦军的战力绝不弱于赵军,无论是单兵作战还是集团作战。

  只要没有另外的国家横插一脚,王龁还是很有信心跟赵军做过一场的。

  应该说,随着各国的消亡,秦赵的一战,也是势在必行,迟早的事情。

  面对即将逆转的国力,从王龁的角度看来,晚战不如早战。尤其,在赵国刚刚吞下韩、燕两国之地,在楚国刚刚败退的节点,或许是最好的时机。

  因为赵国的急剧扩张,势必引起剩下的魏国、齐国的警惕与不安,至少在这个节骨眼上,两国很明显会更愿意作壁上观;

  而楚国刚逢大败,也势必不敢在轻易北上。

  这样一来,三个场外因素,几乎都被排除在外。秦国几乎可以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地与赵国好好干上一场

  几乎没有干扰的一战,这或许是王龁所能找到的与赵国决战的最佳时间了。

  唯一的问题是,王龁手中的兵力只比赵军多出一万出头,即便再从陈城抽调一万大军,也不够比赵军多出两万多。

  想要修书一封便向秦王再要兵马,却也来不及了!即便从蜀中直接发兵,也不可能在廉颇的兵马之前赶到战场。

  当然,韩之国的战场赶不上,并不意味着其他的战场也赶不上啊!

  比如出河东而攻上党!

  如今赵国几乎全部的兵力都被牵扯住,或在韩之新郑,或在燕国蓟城,或是在赶路途中,上党郡势必空虚。

  若是此时能以一支偏师数万向东而进,即便不能攻破赵军在上党的防线,也足够撼动赵王括的神经了。

  上党与韩地,孰轻孰重,相信赵王一定有杆秤。

  如此一来,

  请收藏:https://m.zhuish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