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四十六章太子的大力支持_大明王朝150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朱厚照从羽林前卫和虎贲左卫各抽调了五个百户,组成了一个千户的兵力,交付杨一清。

  至于弹药,也为其充足的数量。后期会定期安排人送往陕西的。

  杨一清自然又是一番千恩万谢,就告辞了。

  因为路途遥远,朝廷那边又要求的上任时间比较急,杨一清并没有南京多做停留,就前往陕西了。

  而马匹筹集完毕,朱厚照会安排人送往陕西的。

  至于杨一清的继任者,朝廷任命陈璧担任南京太仆寺卿。

  朱厚照对于这个陈璧,第一反应就是他的命实在是太好了。

  杨一清在如此短的时间,就已经把南京太仆寺打理得变了一个样。

  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璧接收这么一个摊子,不许多努力,只需要萧规曹随,按部就班往下走,就能获得不小的成绩。

  怎能不令人羡慕。

  陈璧上任,前来面见朱厚照时,朱厚照也只是简单地嘱咐了几句话。无非是希望陈璧再接再厉,按照杨一清的进度,继续对其他各省进行清理,治理好江南的马政。

  陈璧自然当场表态,一定会不辜负太子的期望,整顿马政,为朝廷输送宝马良驹。

  朱厚照只是面上表示赞赏。其实内心在说,会看起行动的。

  说得再好,不如实际做的好。

  其实,朱厚照在与杨一清谈论陕西时,提了很多十分中肯的建议。倒是有一件事没有提起,那就是盐法。

  盐法一事涉及到朝廷的政策,不是他一个太子和陕西巡抚所能解决的。说了也没用。

  明初开始,执行的是开中法。就是官府根据边关所需粮食,向民间招标,中标的商人需要向边关输送粮食,粮食送到后,会给商人颁发盐引,商人拿着盐引去兑换食盐,然后再去贩卖,从而获利。

  一些商人为了降低送粮成本,就在边关附近种田,为大明的边关源源不断地提供粮食。

  明太祖的八次北征,明成祖的五次北征,耗费的军粮马草无数,但是却没有出现汉武帝那种民怨沸腾的局面,开中法功不可没。

  这个开中法其实在宋朝就有了。只是宋朝的盐引不是用粮食来换,而是直接拿钱购买。

  明朝制定的开中法要比宋朝的开中制度好很多,其优越性就是调动了大家向边关运送军粮的积极性。不过也是有一点不足,那就是让利于盐商,减少了朝廷的收入。不过整体来看,还是利大于弊的。

  可是这么好的开中法,本应该按此轨道,继续发挥其筹措军粮的巨大作用,可是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朝廷使用过度,盐引超发了。

  通俗的说,朝廷只是考虑了边关对粮食的需求,而没有考虑食盐的产量。

  商人向边关所输送的粮食,换来的盐引数量,渐渐超过了盐场的食盐产量。很多商人拿着盐引却拿不到食盐,只能是在盐场守着,等着取盐。这种情况还有一个名称,叫“守之”。

  除了超发之外,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皇亲国戚、勋戚官员利用权势侵占盐引。

  这导致无盐可取的情况愈演愈烈。

  请收藏:https://m.zhuish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