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88章人才涌至雁门郡_汉末之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足,正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并不是一味的去读书。

  一个月前,华歆、管宁两个,在园中锄菜,说来也巧了,菜地里头竟有一块前人埋藏的黄金,锄着锄着,黄金就被管宁的锄头翻腾出来了。

  华歆、管宁他们平时读书养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贪念,见了意外的财物不能动心,平时也以此相标榜。

  做官也是如此,若在读书的时候。就起贪念,如何做百姓父母官?

  所以这时候,管宁见了黄金,就把它当做了石头土块对待,用锄头一拨就扔到一边了。

  华歆在后边锄,过了一会也见了,明知道这东西不该拿,但心里头不忍,还是拿了起来,看了看管宁的神色才扔掉。

  这就是著名的“锄园得金”。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后世这位在曹魏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修为方面要差管宁一截。

  半个月前,管宁与华歆更是因为一件事情绝交。

  那一天,两人正在屋里读书,外头的街上有达官贵人经过,乘着华丽的车马,敲锣打鼓的,很热闹。

  管宁置若罔闻,继续专心致志的读书。

  华歆却坐不住了,他面露慕色,跑到门口观看,对这达官的威仪艳羡不已。

  车马过去之后,华歆回到屋里,管宁却拿了一把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并对华歆说道:“子非吾有也。”

  这就是传为佳话的割席断交。

  事后,华歆不再与管宁一起居住,羞愧离开。

  但华歆并没有因此耿耿于怀,依旧对管宁以礼相待。

  锄园得金,让人感觉华歆唯利是图,

  管宁割席,让人感觉华歆易受诱惑。

  但这种人之常情的事情,不能去质疑华歆的人品。只能说管宁的修为万中无一。

  他拿起金子,又丢下了,说明他克制住了。

  他羡慕达官贵人,说明他有志向。

  历史上的华歆有丞相之才,他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又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

  他曾上书天子,劝谏其“留心治道”而减少“征伐之事”;他听说战事征役频繁“颇失农桑之业”,又上书恳请重视农业。

  “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

  这种强农固本,富国安民的政治理念少有人能做到。

  华歆为官非常清廉,他的禄米及皇帝赏赐都振济了亲戚熟人,家中没有百斤,更没有十斗粮食的储存。朝廷每每将罚没为奴的青年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不收留,而是将她们嫁人。

  他的作为暗合天地之道,深得民众之心。多受曹丕赞叹。

  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心怀道德,胸藏六艺,清静谦虚,廉洁清白,推举王道,这是就是华子鱼。

  尤其是华歆对待管宁的态度,华歆官至司徒时,将管宁当作品德高尚、卓尔不群的人才而向天子举荐;华歆官至太尉时,又上书欲让位于管宁。

  由此可见华歆极其大度的胸怀。华歆其人之德行高洁亦由此可见一斑。

  “幼安,收拾东西,与吾一起前往雁门,这是父亲的意思,父亲也说你可以不去。”

  陈纪来找上管宁,开门见山的说道。

  “雁门是好地方,可……避世隐居!”

  管宁想也没想,便开口回道。

  “善!季方、子鱼、彦方、根矩与吾等一起前往。”陈纪很高兴,开口说道。

  管宁去雁门,他肯定有心思。

  王烈仁慈孝顺,不为官,便施仁政;邴原泣学。他们都是闻名乡里的人物。

  他们都愿意听从陈寔之命。

  隔日后,陈纪、陈谌、管宁、华歆、邴原、王烈六人怀揣着不同的心思北上前往雁门。

  请收藏:https://m.zhuish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