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1章 二哥帮忙能白帮么_重生乡村文艺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两得,有啥不好的。

  “成啊,那这件事就托给你了。”

  “没问题,交给我你就放心吧。”

  “正月里,不剃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这是一句流传在广袤黑土地上的民谣,如果要考据的话应该是在清军入关之后流传开来的。

  今年的腊月,剃头匠比以往来的早了几天,剃头匠文老头儿担着他的剃头挑子进了韩屯。

  新年新年,一切从头开始。剃头可以说是过年前的必选项,剃头跟杀年猪不一样,没什么热闹看,所以文老头儿进村的时候非常安静,把挑子往大队门口一放。

  剃头匠是走街串巷的,文老头儿站定之后就把手头的唤头弄响,他的唤头是个铁制的叉子样式,用一根铁棍从叉子中间划过,叉子就会出现共振的声音,发出悠长悦耳的声音,这个声音是剃头匠独有的。相比补锅、磨刀的,文老头儿的派头无疑是足的,首先只这一项不用叫卖就甩开了其他两位。

  打完唤头,文老头儿便安心的摆弄着自己的工具,等着一会儿队里人家便会口耳相传过来照顾他的生意。

  俗话说剃头挑子一头热,文老头儿的挑子一头是长方形的凳子,是用来坐的,下面有抽屉,放着理发用的工具。另一头是一个烧热水的火炉子,用来洗头洗脸。

  没等一会儿,队里的老人们就像心有灵犀一样,来到文老头儿的挑子边。

  “文老头儿,今年咋来这么早呢?”有老人开口问道。

  文老头儿手里磨着剃刀,“不早来不行啊,听说你们韩屯今年发了,一家发了好几千块钱呢,大姑娘小伙子全跑城里剪头去了。我要再不过来,估计连口汤都喝不上了。”

  老人们闻言纷纷大笑,“可别听外面瞎传,哪有好几千块,就是比往年多分了点钱。”

  文老头儿温和的笑道:“这可不是我说的,外面都这么传呢。”

  “这帮人可真能架秧子,还好几千块?传话的人到底见过钱没,那得是多少钱啊。”

  “就是啊,可真能胡咧咧,咋不说咱韩屯现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呢。”

  队里的老人虽然没什么文化,但财不露白这个朴素的道理还是懂的,齐声否认着文老头儿的话。

  文老头儿把第一个顾客摁倒小马扎上,“嘿嘿,我看也快了。外面都传疯了,说你们上县城信用社取了好几麻袋的钱。”

  老人们不管文老头儿怎么说,反正就是一个劲儿的否认。

  文老头儿慢条斯理的用他的梳子梳理着十好几天没有洗过的擀毡头发,没跟老人们纠结这个问题,等把头发理顺之后再用篦子梳理一遍,这个年头人们的卫生条件普遍不好,头上生虱子是很常见的事,密齿的篦子用来对付虱子有奇效。

  等到把头发梳好,文老头儿开始在荡刀布上磨他的剃刀。荡刀布一般是用生牛皮和帆布制作,每次剃头之前把剃头刀在荡刀布上来回的“荡”可以使刀刃更加锋利。

  这个年头的剃头匠主业是剃头,副业就是传播各种小道消息,文老头儿把话题转移到周围的大队。

  请收藏:https://m.zhuish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