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47章 信息致胜_这世界危在旦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套全功率还不到十千瓦,其内部自带水冷散热。一直工作的不错。”

  江处长听的眉头紧皱,并无喜色。他不是第一次得知这批‘美国货’质量极佳,稳定性特别好。

  一开始国内还以为是军工品就是如此,直到其中一部‘美制雷达’作为交换被送到苏联专门研究无线电的科学院第一设计局——毛子惊呆了。

  美帝,难道真的掌握核心科技不成?

  同样是电子管,为毛美帝型号做的体积那么小?频率那么高?功耗那么低?故障那么少?

  两国科技的差距未免太大了点。

  苏联仿制B-29,搞出个图-4。当时就发现仿制不了对方的大马力发动机和‘诺顿’投弹仪,图-4在航程和轰炸精度上差了很多。

  原以为机械和光学上差点,现在发现电子技术上差距更大。

  苏联48年也搞出一台电子管计算机,但那个是占地六十平米的巨无霸,绝对没有在战场进行机动布置的可能,运算速度只有可怜的每秒三千。

  运到莫斯科的‘美制雷达’有个车载的火控计算模块,区区两吨重,占地不到四个平方,计算能力是苏联货的十倍。

  苏联科学院百思不得其解,研究半天发现‘美国货’技术上倒没什么特别,但工艺上做的极佳——更好的材料,更精确的装配,更细致的设计。

  苏联产电子管在高频工作时很容易坏,为了获得更快的运算速度,只能单纯的堆积电子管本身。

  ‘美国货’计算机没靠堆电子管来提升运算速度,靠的是提升工作频率。同样的做法,苏联货故障频频,‘美国货’的寿命却突破上万小时。

  这带来的好处就是相应的设备可以长期工作,不会关键时刻延误战机。

  连苏联专家都急了,觉着自己跟美国的技术差距至少在十年以上——一定要大力发展电子管技术,追上并超过美国。

  因为‘圣光’团队带来的焦虑,莫斯科方面不得不在电子管上做更大的投入,顺带去美国寻求相关技术。

  可美国现在也没这玩意啊——美方甚至奇怪,这帮苏联人在找什么?每秒运算几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还能用一辆卡车就拖着走?

  这种东西只在梦里才有!

  毛子觉着美国人严守秘密——哼,别想骗我。我已经拿到实物了,就是你们生产的。但为了保密,我也不会说。

  美苏都觉着对方在说假话。

  回头毛子就向中国寻求帮助——你们到底是从那家美国实验室弄到这等好东西?怎么我们死活也找不到任何线索?

  这问题一直问到萧金浪头上,把老萧郁闷透了——当初副本只大概一个月时间,周青峰这个马大哈,牛皮吹破天。

  现在眼看绷不住了。

  老萧只能硬着头皮编故事回复苏联的询问......

  “这是美国最绝密的‘星球大战’计划,类比造核弹的‘曼哈顿工程’。我们的情报员目前联系不上,没办法获取更多信息。

  当然,苏联如果能给与更多援助,更多的激励,我方情报员或许哪天就联系上了,一定会给苏联老大哥再提供最新的美国计算机。”

  苏方对此半信半疑,直接表现是斯大林确实越来越大方。

  对于在大榆洞的江处长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志愿军的装备确实越来越现代化,至少在向二战水平靠拢。

  “处长,帝都发来的电报。”信息中心内,通讯军官从译码打印机上撕下一份电报稿,瞄了几眼就递给旁边的江处长。

  电文是帝都军委发来的,内容很简单,要求志司准备接手一批从欧洲运过来的轻型装甲战斗车辆。

  “75毫米主炮,六十毫米倾斜装甲,十五吨重量。看样子还不错。”江处长先看了这批装备的大体性能数据,回头再看其型号,“德制38型坦克歼击车。”

  请收藏:https://m.zhuish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